《标准化管理》课程顶岗教学报告
卢海涛(工商管理学院)
一、顶岗教学基本情况
时间:2023年10月18日上午9:55-11:30
地点:麦庐园北区3415(线下)
学生数:应到29人,实到28人(1人缺勤)
主要讲授内容等:标准化管理的原因、标准化文件的制定、标准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具体内容:
《标准化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讲授方式以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辅之以翻转课堂,尝试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从攻读硕士学位起,我便跟随导师开始了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写作,也自然知道教学案例在引发学生思考、知识点讲解上的优势。但读书期间多是参与教学案例开发,尚未真正开展过案例教学。在应聘江西财经大学时就有过承诺,要尝试开设全案例教学的课程,逐步在工商管理学科推广案例教学。
然而,与创新或创业类课程相比,《标准化管理》课程的可用教学案例非常少,因此与课程教师胡海波教授讨论,我们决定逐步为这门课开发匹配的教学案例。本次授课的南昌米粉案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发而成。为了开发南昌米粉案例,我通过各大渠道检索了南昌米粉的资料,包括中国米粉市场的竞争格局、江西米粉的发展历史、南昌米粉的制作工艺及流程等,最终完成教学案例《南昌米粉:标准化是否是一味“良药”?》,并在课前发给学生阅读,以便课堂的讨论。
为提升授课效果,准备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视频,分别在课前与课中播放。具体授课材料如图1所示。
图1 授课材料
课程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南昌米粉是否要标准化?(2)南昌米粉如何标准化?(3)南昌米粉标准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
在正式讨论前,通过引导学生畅聊家乡的米粉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讨论的气氛(见图2)。
图2 话题引导过程
围绕第一个问题,将班级分为“要标准化”与“不要标准化”两方,不断引导双方提出新的观点,并将观点总结在黑板上呈现(见图3),正方双方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标准化制定的原因以及标准化制定的利与弊,从多个维度去看待问题。
图3 正反双方辩论
围绕第二个问题,将班级的6个小组两两分组,分为拌粉、炒粉与汤粉三个类别,并请各个组选择一个细分口味的米粉,如肉丝炒粉,请同学为对应的米粉制定标准化的烹饪技术流程与操作规范(见图4),最后从每一个类别的米粉中选择完成度较高的三个小组现场汇报。
图4 小组讨论中
围绕第三个问题,教师开始逐步总结,引导学生从品牌、技艺、文化等角度的传承与创新自由发言。
整堂课虽然讨论的是南昌米粉标准化,但落脚点还是应该在《标准化管理》课程的知识点,南昌米粉只是案例,要透过案例学习理论知识点。
二、导师指导意见(导师提出的改进方向及整改意见等)
课程教师胡海波教授对整堂课的评价较高,认为整体流程、课程活跃度与讨论度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给出三点建议。(1)《标准化管理》课程后续合作开发为一门全案例课程;(2)授课过程要做到随机应变,根据时间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如这次授课过程中讨论第2个问题时间不够,胡海波教授建议将原先计划的6个小组汇报改为挑选3个小组汇报;(3)为授课的案例开发对应的教学笔记,增加知识点的讲解。
三、学生反馈意见(问卷收集学生反馈意见)
这次的《标准化管理》课程有28人,共有26人提交了问卷(结果如图5所示),课程平均分为93.38分(满分94分),学生总体的评价都很好,认为课程的讨论和授课的流程设计都较好,并提出了三点建议。(1)增加知识点的讲解;(2)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各小组;(3)语速稍慢一些。
图5 学生课程反馈
四、顶岗教学反思(根据导师意见和学生反馈如何调整教学)。
根据课程老师和学生反馈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完善。(1)做好课程的案例教学。包括完善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和使用说明,将课程知识点与案例结合更紧密些,逐步开发教学案例,为授课的课程匹配足够的教学案例;(2)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目前小组的讨论主要由各组展开,并未参与到任何一个小组的讨论,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对小组讨论中的问题适当解答;(3)做好课程节奏控制。事先做好多种方案,留足学生充分讨论与解答的时间,不因为要赶进度而加快知识点的讲解。